孫中山與關景良
香港孫中山紀念館的常設展覽,除重點介紹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蹟外,亦以他本人為核心,旁及他周遭的親屬及友人,特別是與他在港經歷相關的歷史人物。綜觀孫中山先生的一生,以1883年至1892年在港完成中學及專上教育的一段時期與香港關係最為密切。就是在這前後九年的日子裡,孫中山先生在香港受洗為基督徒,並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,孕育了劃時代的革命思想。現試以關景良為例,透過數件擬於香港孫中山紀念館陳列的珍貴文物,展示其人與孫中山先生的密切關係。
關景良(1869-1945)的父親關元昌,據說是第一位華人註冊牙醫,有「中華牙醫鼻祖」的稱譽。關元昌與黎氏共生有十子五女,其中關景良排行第七。關景良既生於醫學世家,所以他在拔萃書室完成了中學課程後,很自然便選擇了懸壺濟世為出路,到香港西醫書院學醫。香港西醫書院是香港第一所傳授西方醫學知識的學校,伴隨雅麗氏利濟醫院於1887年成立,創辦人是本港華人領袖之一的何啟。香港西醫書院在成立後的數年間,授課的地點都是在雅麗氏醫院內,所以孫先生五年的學醫生涯都在醫院內度過。香港西醫書院成立初期學生人數不多,在1887年入學學生的人數只有12人,直至1892年第一屆學生畢業時,全校亦只有18名學生。在1887年入學的首批學生當中,便包括了孫中山先生和他的摰友關景良。
這張照片拍攝於1890年前後,地點是在雅麗氏醫院的三樓。簡又文曾根據關景良的憶述,把這張照片的拍攝過程記錄如下:
有一天下午,總理與尢列、楊鶴齡、陳少白暢談革命之下,關醫生亦與焉。眾議拍照留念,四人即於醫院三樓外廊坐列。惟以背景即為醫院之割症室,殊不雅觀。時關氏最年幼,亟為奔走取屏風障割症室,畢,以陽光垂暗,倉卒挨立四人之後。
前坐的四人從左至右分別是楊鶴齡、孫中山先生、陳少白及尢列,各人因志同道合,常聚首於楊鶴齡的祖店楊耀記內議論時政,「大放厥詞,無所忌諱」,故有「四大寇」的稱號。
關景良在西醫書院求學期間,不單與孫先生是同窗,更是宿友,二人同住於西醫書院二樓的宿舍內,交情至深。關景良的妻子李月娥(Lee Kam Amoe)是一名檀香山華僑,其父親李康平是孫眉(孫先生長兄)在夏威夷的鄰居,而關景良夫婦便是經孫中山先生一手撮合的。1892年1月6日,關景良與李月娥在香港舉行婚禮,兩位見證人分別是孫中山先生及西醫書院的同班同學王世恩。他們舉行婚禮的地點,正是香港第一間華人自立的教會堂 ─ 道濟會堂。孫中山先生早於17歲來港時,已在公理堂受洗為基督徒;及後在港學醫期間,更經常到道濟會堂聽道於會牧王煜初,與該會的長老區鳳墀及會友何啟亦師亦友,彼此在會堂內議論時政的經歷,使革新思想植根於孫先生的腦海中,而道濟會堂亦堪稱為19世紀下半葉在港倡導改革言論的「重鎮」之一。
1892年7月23日,香港西醫書院舉行了首屆的畢業典禮,孫中山先生與江英華二人獲校方頒授「香港西醫書院醫藥及外科證書」(L.M.S.H.: Licentciate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of the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, Hongkong)的專業資格。當年西醫書院頒發給二人的畢業證書,經過歲月的流逝,現已不知所終,但較二人遲一年畢業的關景良,其畢業證書承蒙關家後人的妥善保管,至今依然完好無缺。在這張畢業證書上,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簽發日期是1893年11月28日,距今已超過一個世紀。證書上還可看到各科老師的署名,當中包括了任教法醫學的何啟及外科的康德黎,此二人對孫中山先生日後的革命事業影響深遠。特別是康德黎醫生於1896年孫先生倫敦蒙難期間予以營救,使孫先生不致被清使館引渡回國處死,而孫先生更因此次蒙難而聲名大噪,被海內外公認為中國革命運動的領袖。
關景良在母親的反對下,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孫先生的革命運動,但他與孫中山先生及各革命志士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。1893年在西醫書院畢業後,他曾一度負責江南沿江炮台醫務事宜,然後重返香港行醫,為中華醫學會及香港養和療養院(養和醫院前身)的創辦人之一。